油价涨跌:利益背后的实力较量

2023-09-18 09:01

石油,被誉为黑色的金子,同时又被称为引发灾难的魔鬼。1859年,美国人德雷克在宾夕法尼亚发现石油,这是美国石油开发的开始,也是世界石油大规模商业性开发的开始。百余年来,石油促进了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同时,世界各国为了争夺石油资源而导致的冲突和战争也层出不穷。

全球储量1.35万亿桶

和其它矿产一样,石油资源地理分布并不均衡,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的两大纬度带,一个富油度带在北纬20°到40°之间,包括海湾及墨西哥湾两大油区和北非产油区,集中了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的51.3%;另一个在北纬50°到70°,有著名的北海油区、伏尔加及西伯利亚油区和阿拉斯加湾油区。

据美国政府近年的估算,世界有1.35万亿桶已探明石油储量。全球石油储量最大的15个国家排名如下:沙特阿拉伯石油储量2626亿桶,占全球17.85%,位列世界第一,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多的国家;委内瑞拉石油储量2112亿桶,占全球储量14.35%,位居全球第二;加拿大石油储量1752亿桶,占全球储量11.91%,排名第三;第四名伊朗储量1370亿桶,占全球储量9.31%;第五名伊拉克储量1150亿桶,占全球储量7.82%;第六名科威特储量1040亿桶,占全球储量7.07%;第七名阿联酋储量978亿桶,占全球储量6.65%;第八名俄罗斯储量600亿桶,占全球4.08%;第九名利比亚储量443亿桶,占全球储量3.15%;第十名尼日利亚储量372亿桶,占全球2.53%;第十一名哈萨克斯坦储量300亿桶,占全球2.04%;第十二名卡塔尔储量253.8亿桶,占全球1.72%;第十三名美国储量206.8亿桶,占全球储量1.41%;中国排名第十四名,储量148亿桶,占全球储备比例为1.01%;第十五名巴西储量128.6亿桶,占全球储备比例为0.87%。

各国石油储量排名和产量排名不完全相同,2013年世界十大产油国的排名如下:第一名沙特阿拉伯年产542百万吨;第二名俄罗斯年产531百万吨;第三名美国年产446百万吨;第四名中国年产208百万吨;第五名加拿大年产193百万吨;第六名伊朗年产166百万吨;第七名阿联酋年产165百万吨;第八名伊拉克年产153百万吨;第九名科威特年产151百万吨;第十名墨西哥年产141百万吨。

石油美元体制主导石油价格

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石油价格从1970年的1.35美元/桶涨到1980年的35.70美元/桶。进入21世纪,国际石油价格更呈现剧烈波动,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国际油价从70美元飙升到了140美元。伴随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油价急转直下,一直到2009年年初才有些起色,2011年3月,利比亚战争爆发,国际油价大幅攀升,一度升至106.95美元一桶。乌克兰危机之后,国际油价又经历了暴跌,每桶油价一度跌到45美元左右。

油价剧烈波动的背后,有着贸易方式、价格形成方式、市场供求、以及国际政治角逐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世界原油价格体系是依据不同的石油贸易方式而生的,主要的贸易方式有现货贸易、长期合同贸易、准现货贸易、期货贸易四种。

长期合同贸易是指合同双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以一个固定的价格交易。现行的长期供应合同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是一个框架,供应的时间、供应量、价格等都要由买卖双方定期协商决定,价格需要根据现货价格进行定期调整。长期合同与现货市场价格的挂钩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按周、月或季度通过谈判商定价格,谈判的价格以即期现货价格为基准;另一种是计算现货价格平均数(按月、双周、周),在此基础上按照约定的算法确定合同油价。

石油现货贸易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只占世界石油总贸易量的5%以下。目前全球每年石油贸易量在130多亿吨左右,其中通过现货市场交易量达20多亿吨,已经占总贸易量的15%左右。现货贸易充分、及时地反映了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现货价格也逐渐成为石油公司,石油消费国政府制定石油政策的重要依据。目前全球范围主要的石油现货市场有西北欧市场、地中海市场、加勒比海市场、新加坡市场和美国市场五个。

第一次石油危机以来,油价剧烈波动渐成常态,原油期货应运而生。目前已经成为重要的原油定价方式。全球范围内交易比较活跃的石油期货市场主要有纽约商品交易所、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以及近年兴起的东京工业品交易所。

油价受市场供求影响,而全球石油市场供应方的重要力量就是欧佩克,欧佩克中有决定力量的则是沙特。1960年9月,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的代表在巴格达开会,决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西方石油公司,维护石油收入,14日,五国宣告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如今,欧佩克有12个成员国: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利比亚、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在欧佩克组织中,沙特是创始成员国,储量又占欧佩克的22%以上,且坚持生产自主的原则,因而对全球石油市场供应量有着近乎一言九鼎的影响。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国务卿基辛格与沙特合作创立了石油美元循环机制。事实上形成了一种利益交换:美国经由美元和石油储备影响石油期货市场,保障沙特利益;沙特使用美元交易石油,保障美元在世界货币市场的份额。随后1973年到1974年,国际油价翻了五倍。2014年的国际油价暴跌,源自沙特不断增加产量,在国际上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美国经由与沙特的结盟,打击依赖石油财政的俄罗斯。

最早使用石油的国家与加速的储备

中国使用石油历史悠久,是最早有记录开采和使用石油的国家。据东汉文学家、历史学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前汉书・卷三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记载:“定阳,高奴,有淆水,肥可蘸。”高奴县指现在的陕西延安一带,淆水是延河的一条支流。这个记载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此后在《北史・西域传》中,也记录了新疆龟兹(今库车)一带石油的产出:“西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数里入地,状如醍醐,甚臭。”古代的石油的产地也颇丰富,明李时珍在所著的《本草纲目》中有云:“石油所出不一,出陕之肃州、州、延长、云南之缅甸、广之南雄者,自石岩流出,与泉水相杂。”“石油”一名是宋朝科学家沈括在其论著《梦溪笔谈》中最先正式提出来的,并为后人所广泛引用。《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一》有这样的文字:“、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在古人的记载中,石油主要用于照明、、医药、军事、制墨等用途。

1907年4月25日,陕西延长县城西门外,清政府创办的“延长石油官厂”第一口油井钻采成功,初日产量1.5吨。这是中国陆地中第一口油井,揭开了中国石油发展史新的一页,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油的历史。

2014年中国原油消费量为5.08亿吨左右,国内原油产量为2.1亿吨左右,原油进口量约为2.98亿吨,对外依存度为58.66%,逼近59%。在严重依赖外部石油的情况下,签订灵活的长期供货合同和增加石油储备,成了彻底完成生产、生活、交通电气化之前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11月公布的消息,国家石油储备一期工程已经建成投用,总储备库容为1640万立方米,储备原油1243万吨。国家石油储备一期工程包括舟山、镇海、大连和黄岛等4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具体而言,舟山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库容为500万立方米,储备原油398万吨。镇海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库容为520万立方米,储备原油378万吨。大连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库容为300万立方米,储备原油217万吨。黄岛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库容为320万立方米,储备原油250万吨。2014年随着国际油价下跌,中国原油进口量随之增长,当年7月进口2375万吨,8月份进口2519万吨,比7月份增加6.1%,9月份达到2757万吨,比8月份增加9.5%。

中国从2003年起,开始筹建石油储备基地,规划用15年时间分三期完成油库等硬件设施建设。储量计划初步是第一期1000万吨至1200万吨,约等于中国30天的净石油进口量,第二期和第三期分别为2800万吨。目前尚未公布进度。唯有增加石油储备,之后与更多的产油国商谈本币交易,并在中国开辟石油现货、期货市场,中国才有机会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掌握应有的油价话语权。